上学时淘配网配资,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古老的故事,名为《将相和》。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位,一位是赵国的名将廉颇,另一位则是赵国的上卿蔺相如。此中,蔺相如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口才,化解了两次秦国的重大阴谋,使得赵国在险境中脱身。
然而,秦国难道就这么轻易认输了吗?他们岂会如此善罢甘休?在赵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,秦国又向赵国发起了新的挑战,图谋再次挑起战争。原来,赵国拥有一块世间无双的和氏璧,而这一块璧石早已传遍天下,成为世人眼中的瑰宝。虽说世人都知道这块璧石的存在,却没有谁敢轻易索要。
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,使得赵国一度成为强国之列,实力雄厚,唯有秦国才有可能与之争锋。但随着赵国的内乱,精锐的军队消耗殆尽,赵国的力量急剧下滑,昔日的辉煌一度成为了历史的回响。正当赵国的复兴尚未完成之时,秦国便开始频频找茬,试图在赵国复苏之际,彻底击垮它。
展开剩余82%秦国的挑衅非常直接——要和氏璧。秦昭襄王亲自写信给赵惠文王,言辞中毫不掩饰地要求赵国交出和氏璧。为了交换,秦国愿意赠送赵国十五座城池。赵惠文王陷入了两难的抉择,他既不愿轻易交出这块珍贵的和氏璧,又担心若拒绝,秦国会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。而秦国向来不讲诚信,所承诺的十五座城池未必会兑现,这使得赵王的决策更加复杂。
正当赵惠文王烦恼万分之时淘配网配资,一位宦官向他推荐了蔺相如。蔺相如思考再三,给出了自己的建议:不如将和氏璧送到秦国,若秦国真的不守承诺,反而是秦国的理亏,而赵国则无需承受战争的风险。蔺相如还表示,愿意亲自前往秦国,将和氏璧送到秦昭襄王手中。
在临行前,蔺相如郑重承诺,如果秦国没有兑现承诺,他一定会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。蔺相如信心满满地出发了。当他到达秦国时,秦昭襄王表现得极为粗鲁,拿着和氏璧随意把玩,甚至让自己的妃子们一同过目。蔺相如则静静地站在一旁,观察秦国的态度,然而,秦国似乎根本没有意愿履行割让城池的承诺。
此时,蔺相如明了秦国的意图,他决定采取行动。蔺相如随即虚称和氏璧有瑕疵,借机将和氏璧紧紧握在自己手中。接着,他迅速走到柱子旁边,扬言若秦昭襄王不肯割让城池,他将摔毁这块和氏璧。秦昭襄王见状,心中惴惴不安,赶紧命人拿来地图,开始勉强选择城池。
但蔺相如却洞察秦国的真实意图,心知秦王并不打算履行承诺,于是,他提出要秦昭襄王斋戒五天,等五天之后再把和氏璧交给他。秦昭襄王只能无奈同意。五天过去,蔺相如早已悄悄将和氏璧送回赵国。当秦昭襄王来找蔺相如索要和氏璧时,蔺相如坦言,他早已将璧石送回,指责秦国不守信用。蔺相如警告秦王,若秦国确实打算割让城池,就应尽快行动;若没有这个打算,则不必再浪费时间,自己可以随意处理。
蔺相如话锋一转,他直言:“若秦国一开始就没打算割让城池,那我也无所谓,你要杀要剐都可以。”秦昭襄王此时才意识到,自己此前的种种阴谋根本无法得逞。若杀了蔺相如,无疑会暴露秦国的卑劣手段,破坏秦国的声誉。最终,秦昭襄王不得不放行,将蔺相如送回赵国。
然而,秦国并未就此罢休。在失去和氏璧的同时,秦昭襄王心头积压的不快愈加难以平息,于是派遣白起攻占赵国的两座城池。赵国士兵奋起抵抗,双方陷入僵持,最终,秦昭襄王提出在渑池举行和谈。赵惠文王虽有所顾虑,担心此行可能危及自身安全,但蔺相如劝他参加此次和谈,认为若赵王拒绝,反而可能给秦国留下话柄,不利于赵国形象。最终,赵惠文王决定前往渑池,且要求蔺相如一同前行。
在渑池会上,秦昭襄王放肆无礼,强迫赵王弹奏瑟乐,赵王只能勉强应命。此举一旦被史官记录下来,将使赵国在史书中处于不利地位。蔺相如眼看事态不妙,便手持缶走到秦昭襄王面前,挑衅道:“秦王,咱们之间就五步远,你以为我敢不敢杀了你?”秦昭襄王心中一惊,立即敲响缶,赵国史官亦记录下这一事件。接下来的谈判中,秦国再无占得便宜,所有阴谋均被蔺相如挡回。
自这两次事件后,秦国再也未敢轻易对赵国发动侵略。而有蔺相如和廉颇守护,赵国的安全也得以维持。然而,时间流转,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相继离世,蔺相如也因病卧床。此时,秦昭襄王得知蔺相如病重的消息后,命白起出征赵国,双方在长平展开激烈对抗。赵国在廉颇的坚守下,虽能抵挡秦国进攻,却始终未能扭转局势。
最终,由于赵王轻信了假消息,任由赵括取代廉颇指挥作战,导致赵国的四十万主力军在长平之战中被白起一举歼灭。赵国从此彻底沦为二流国家,几乎与最弱的韩国无异。若非秦昭襄王故意拖延,白起完全有可能一举占领赵国。得知这一惨痛消息后,蔺相如因气愤过度,病情加重,最终在家中辞世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